2009年中国保险公估业
有效供给不足仍是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
与自加入WTO之后少则50%多则超过100%的高速增长相比,中国保险公估业在2009年显得特别低调,前三个季度收入增长不到5%,预计全年增幅低于10%。保险公估公司评估估损金额155.85亿元,同比增长11.45%,占同期保险公司财产险赔付支出1116.80亿元的13.96%,与国际成熟保险市场的80%仍有巨大差距,有效公估不足特征明显。
其中,财水险公估在经历了2008年74%的高增长后,在2009年仍能保持10%以上的增长,使得自2005年以来的复合增长率超过30%;车险公估则进入结构性调整,整体规模较为稳定,但开始寻找新的市场机会;人身险公估还在探索商业模式,在规模上仍然只是“微量元素”。
保险公估业目前的主要矛盾不是恶性价格竞争,不是金融海啸的冲击,而是有效供给不足。有效供给不足对于国内保险公估业,过去几年是主要矛盾,现在是主要矛盾,未来几年还是主要矛盾。有效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制度建设不足。
行业发展的
背景和机遇 保险公估在经营上受保险公司景气度影响,但时间上有一定滞后。2009年保险公估行业才真正感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保险公司在2008年底基于“严冬”背景下制定的2009年预算,对保险公估行业的发展产生了较强的约束。比如,某保险公司总公司车险案件单均查勘费不超过100元的“铁律”就把一些非常效果好的公估合作拆散了。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保险产业的专业化分工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在业内形成真正共识或全面制度性安排,这使得整个保险业的效率低下。
在缺乏政策保护的前提下,依靠市场的力量,保险公估行业顶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这本身就是公估业在2009年的最大成绩。伴随宏观经济形势转好,社会财富的不断增长和保费收入的不断增加,保险业“防风险”的基调将逐步淡化,而在理赔与风险管理方面的矛盾将再次突出,并将再次激发保险公估的市场需求。
行业发展面临的几个问题 公估行业在2009年的经营中面临的还是一些老问题:盈利能力偏低、应收账款偏高、员工收入偏低、服务质量不稳,它们有的是保险公估有效供给不足的原因,有的则是有效供给不足的具体体现。
全行业前三个季度实现盈利仅950万元,较去年同期的2165.45万元下降56%,与营业收入7.81亿元的比例也只有1.22%。应收账款的问题也未得到改善,而且受一些保险公司经营困难的影响,回款周期加长。因人均产出偏低,公估从业人员,特别是一线人员的收入未能得到有效改善。公估机构的培训、专业化建设和品质管理体系投入不足,且缺乏整个行业所认可的统一标准,服务质量不稳定。
制度建设不足
行业发展裹足不前
制度建设不足,是造成保险公估有效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法律定位不明、单边市场格局、商业模式缺陷和职业通道缺乏是制度建设的四大不足。
法律定位不明:《保险法》中第一次出现了保险公估,但定位却有些模糊;《保险公估机构监管规定》也是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产物,没有明确公估是独立第三方的概念。
单边市场格局:目前公估机构的业务几乎都来源于保险公司,不但使公估的公正性受到市场质疑,还导致保险公司单方压价,以及拖欠公估费,影响公估行业的健康发展。
商业模式缺陷:公估机构从整体看,仍处于从劳务输出向稳定的服务品质输出的过渡阶段,这是造成客户满意度不高、公估替代性强、机构盈利能力低的根本原因。
职业通道缺乏:专业性一定是保险公估这样的中介机构的根本特征。不解决好职业通道的问题,就不能解决从业人员的稳定问题,也就不能解决服务品质的稳定问题,行业的发展也就是一句空话。
公估行业的发展方向
和解决之道 保险公估的发展方向是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保险公估有效供给不足虽然是公估行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但却不是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更多还是要依靠公估业自身的努力。
解决法律定位不明问题,不能仅着眼于法律条文的制定(特别是在《保险法》已经修订和《保险公估机构监管规定》已经出台之后),而应该主动寻求社会各方面对公估行业在专业性和公正性方面的认可。我们不反对保险公司自建队伍,或建立专属的理赔服务公司,但反对保险公司成立“公估公司”,这不但违背公估的本意,而且将严重削弱社会对公估“独立第三方”的信心。
解决单边市场格局问题,可以加强与保险产业链各环节的合作,共同推动产业的专业化分工。目前在财险公估领域,重大保险项目中指定公估人已经成为一个惯例,保险公估公司通过与保险经纪公司的合作,在扩展服务领域的同时,增强了业务的稳定性。
解决商业模式缺陷问题,需要从业者认真研究公估业务中不同产品的差异。笔者个人认为,财水险公估的商业模式应该是提供解决方案,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风险类别的风险评估和定损理算服务需求;车险公估的商业模式应该是大规模定制,解决不同保险公司低成本定制的服务需求;人身险公估的商业模式还应该进一步研究。如果是这样,中小保险公估机构应该退出车险公估领域,而专注于财水险公估市场,并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特色。
解决职业通道缺乏问题,必须加强中国保险公估师制度的建设,在培训和考试体系方面加大投入。
在这里,还想再次呼吁,鼓励外资公估机构进入国内公估市场,将目前外资在公估机构中的股权比例从25%以下提高到49%。这也是解决有效供给不足的一条捷径。
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不那么一帆风顺的,目前,保险公估业处于一个调整期,正